幼兒園數學教學論文
導語: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有序的教學,這種有序不但會帶給孩子安全感,也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培養孩子清晰的思路,為他日后做事情講條理打好基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幼兒園數學教學論文,歡迎閱讀!
幼兒園數學教學論文【1】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以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因此,從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我,一直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在數學活動中,怎樣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怎樣把數學教學融入到幼兒園各科教學活動中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希望能給廣大的幼教同仁們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一、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
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教師只有不斷的在教學中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新行式的發展和變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是無止靜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只有不斷創新和不斷進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從傳統的“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過分強調了老師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來,才能體現新的“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的教育觀,使幼兒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實現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進而喜歡數學。如:多翻閱報刊雜志、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多到兄弟園參觀學習、多利用網絡信息和外地相互交流科研成果等等......
二、教師必須要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育方法顯然不能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多采用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幼兒勇敢大膽地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根據數學教學中的不同內容、不同教學目標、幼兒的個性差異,選擇一種或幾種最優的教學方法,綜合加以運用,靈活多變。如:教幼兒學習三者以上的測量或比較時,用筆測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從杯子比筆矮,瓶子比筆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
三、教師應為幼兒安排、布置適宜的學習環境
提供一個愉快、和諧、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來學習。如:教“果汁吧”活動中,課前在數學角里布置一個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擺滿了空果汁瓶數個、白開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樣大小的紙杯10個、彩色筆等等。老師當果汁店的老板。選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讓幼兒輪流當老板和客人。這樣使幼兒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學會了瓶子和杯子之間的容量關系,從而又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了開果汁吧的樂趣,使數學知識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數學教學應以幼兒園各科教學相互整合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各科教學應相互融入一體,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既是活動的引導者,又是活動的合作者,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激發幼兒學習的情趣。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把數學教學滲透到幼兒園各科教學中去,使幼兒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既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藝術興趣,也陶冶了幼兒的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學中,老師首先和幼兒一起在美工區制作各式糖果,并標上價錢,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硬幣,讓幼兒分辨他們的不同并介紹之間的關系。給每個幼兒10元,活動結束時,請幼兒說說買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錢?剩下多少錢?幫幼兒把買糖果的貨幣組合記錄在白板上。
五、數學教學應以游戲為主
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動力,為了引發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利用玩具和游戲寓教育樂,是幼兒最容易接受、最樂于參與的一種學習模式,而幼兒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點子,無形中就培養了靈活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大風吹”教學中,其目標是練習三層條件的連續分類。老師就扮演了“風婆婆”,大家圍著“風婆婆”坐成一圈,玩“風婆婆”的游戲,“風婆婆”隨意舉出一種或兩種以上多數幼兒所共有的特征,有該特征的幼兒就要站起來換位置,其他的幼兒則不動,“風婆婆”要趁著大家換位置的時候,槍到一個位置坐下,此時會有一位幼兒沒有位置坐,便成為“風婆婆”,游戲又繼續開始。因此,游戲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占據了很大的空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自主的掌握了數學知識,從而喜歡數學、探究數學、學習數學。
幼兒的認知、體能、語言表達、社會技巧等能力的發展都是漸進的,經過學習而不斷積累、發展、成型,因此,幼兒教育是一個系統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幼兒園數學教學論文【2】
摘 要: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有序的教學,這種有序不但會帶給孩子安全感,也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培養孩子清晰的思路,為他日后做事情講條理打好基礎。幼兒園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就是發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關鍵詞:數學教學;有序;思維;能力;習慣
所謂有序,即一個系統由較低的結構轉化為較高的結構的過程,它是階段性的整合,是系統性的鏈接。以教學系統為例,講清、學會的過程,是為有序;反之,講授不清,迷惑不解的過程,為無序;記憶、理解的過程為有序,而遺忘、生疏的過程為無序。思維條理化、靈活變通的過程,為有序;而思維紊亂,呆滯僵化的過程,為無序。有效教學的著落點正是“有序原理”的應用。
幼兒園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就是發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平時在教學中的有序性。才能達到“有效”的目的。下面我就以中班數學教學為例,根據自己平時的點滴教學積累與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學期開學,數學教學開始前的準備工作——井然“有序”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幼兒園數學教育對幼兒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兒的特點是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因此幼兒園數學教育是通過直觀教具,使幼兒從具體材料和游戲活動中進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動內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并用語言促進思維,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的教學活動。
二、課堂教學——教師“有序”教學,循序漸近,環環相扣,提升數學能力
(一)教師的提問要體現“有序”
教師的提問會影響到一堂課的效果是好是壞。如果教師在進行提問設計時,能關注思維的有序性,對于孩子的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是我上過的一堂課,內容為《送禮物》的提問環節的設計:
1、各種吃的、玩的及部分穿的物品散放在桌上。
師提問:“幼兒園捐了許多物品要送往玉樹災區,需要我們班的小寶寶來整理一下。”
師提問:“先看看有哪些物品”,“怎樣整理才整齊呢?”(教師提示:把果凍和果凍放在一起……)
師:“這里有許多塑料簍,可以把相同的東西放進一個塑料簍里,要擺放整齊。”
2、塑料簍擺好,請幼兒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個塑料簍里。
師提問:(根據幼兒整理的情況)“分別說說每個塑料簍里放的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
3、討論歸類的標準。
師提問:“幼兒園給了我們幾個紙箱,讓我們把物品裝進去。你們看看可以把哪幾種物品放進一個箱子。”“為什么這幾種物品可以放進一個箱子里?”
幼兒開始分組討論。
討論結果:按這些物品的用途(吃、穿、玩)分別裝進紙箱里。
師提問:“怎樣將這些物品放進箱里,才不會放亂和損壞它們呢?這里的塑料袋能用嗎?”
幼兒分工合作將物品裝入袋中,分別放進幾個紙箱里。
師提問:“說說這幾個紙箱里放的都是什么物品?”
4、為物品設計標記。
師提問:“這幾箱物品送到玉樹災區怎樣讓大家知道箱子里裝的是什么?”
教師展示自己設計的物品標志,并引導幼兒理解,及啟發多種思維創造。
5、幼兒自己設計與制作標記。
教師展示貼有幼兒制作標記的紙箱,引導幼兒說說箱子里裝的是什么物品,(如:箱子里有小汽車、萬花筒、油泥都是玩的。)
從上面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看出教師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物品按種類擺放在一起;進而提問提出分組討論歸類的標準,學習按用途歸類;最后提問啟發幼兒制作物品標記。這也體現了教學“循序漸近”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二)教學活動設計組織要突出“有序”。
我們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組織時,如能用“有序”思維作引領,每一個活動之間環環相扣,知識銜接自然有序,既可以使一堂課上得扎扎實實、井然有序,旁人聽起來也不會覺得“花俏、浮躁”,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思維的有序性。
三、課外教學——以幼兒“有序”的操作為主,發展“有序”思維習慣
教師引導幼兒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將數學教育活動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當中,讓幼兒數一數家里有多少人,說一說自己的身高、體重、家里的電話號碼、門牌號碼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歷,感知月、日的順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幾月幾日,說出自己一天的活動——起床、上幼兒園、吃飯、游戲、睡覺、離園等,引導幼兒認識時鐘,感知相關的數學知識。
在幼兒學習數守恒知識后,在“長度守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各種操作的材料,這時教師讓小朋友們動手擺弄、操作,他們一邊操作,一邊議論著。孩子們經過反復的操作、議論、思考,最后得出“等長的兩種物體,它們的長度都是不變的。不論你怎樣擺,怎樣變換形狀”。
為了鞏固對形狀的認識,我設計了“送娃娃回家”的操作游戲,請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送到正方形盒子里,把圓形片片送到圓形的盒子里,從中獲得相關經驗。游戲《擲篩子》中,為幼兒提供篩子,六面寫有1―6的數字,通過擲篩子的點,數出撲克牌排火車,復習6 以內組成,感知分解組成的排列規律。
通過以上課外教學,我發現課外教學要以幼兒的操作為主,教師只是提供材料及適時加以引導、指導。因此幼兒的“有序”顯得格外重要。
(一)活動操作過程要凸顯“序”。
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孩子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孩子的思維。孩子在操作活動中,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思維的條理性可得到提高。
(二)解決問題時要抓住“序”。
解決問題時,引導孩子有序觀察、思考,同樣可以提高思維的條理性、思維的敏捷性。就連拖地、收拾、整理物品都有序。
總之,在幼兒園的數學教學中,有層次的、遞進性的數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讓數學教學更加有效,我們期待更多教師的面對面研討。
【幼兒園數學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3.幼兒園教學論文
6.幼兒園的教學論文